以前小的時候,由于父母健在,他們是整個家庭的掌舵人,兄弟姐妹你尊我愛,大家團結互助,勁往一處使,儘管生活艱苦,但快樂的心情促使彼此為共建一個美好的家庭而使盡全力。
作者:似水流年
有道是:父母在,人生尚有來處;父母去,人生只剩歸途。
以前小的時候,由于父母健在,他們是整個家庭的掌舵人,兄弟姐妹你尊我愛,大家團結互助,勁往一處使,儘管生活艱苦,但快樂的心情促使彼此為共建一個美好的家庭而使盡全力。
幾十年後,隨著父母的遠去,兄弟姐妹相聚的時間越來越少,記憶的深處最終只能停留在小時候一起相處的美好時光。
伴隨著貧富的增大和各自觀念的不同,彼此之間再也沒有共同語言,更沒有血濃于水的切實感受,有的只是彼此表面的敷衍和沒話找話時的尷尬局面。
其實,人越老,兄弟姐妹之間越沒有人情味,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三點:
01、利益的糾葛
小時候都是一家人,由于彼此之間長期在一塊相處,知根知底,雖然偶有矛盾,但是血濃于血的感情可以蓋過一切;但隨著年齡的增大,彼此心目中各自有自己的另一份親情,他們不得不為自己一畝三分地而耕耘播種。
因為此時的他們心中想的是:兄弟姊妹之間,無論有沒有能力,互相幫忙是情分,不幫忙則是本分,不可強求。唯獨只有靠自己努力,生活就能變好。
為了使自己生活過得更好,有的甚至為了私利而不惜拋棄同胞情分,反目成仇。
村裡有一對兄弟,相隔12歲。
在老大到適婚年齡的時候,正值改革開放,由于那時生活條件艱苦,但擁有六個子女的父母仍然傾盡全力,為他簡單地成了一個家。
但夫妻倆生的孩子還是由其父母帶大,但父母只管口糧,生活費自理。夫妻倆則為自身的發展,對父母不聞不問。
到了2000年以後,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,當弟弟結婚的時候,父親早已仙逝,憑藉著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,再加上四個姐姐的鼎力相助,婚禮辦得非常隆重。
這本來就是整個家庭興旺發達的好事,但嫂子質疑母親的偏心,雖然話沒出口,但成為以後引發矛盾的導火索,彷彿成了一座隱藏的活火山。
當十年前政府徵收土地的時候,由于70多歲的母親長期和弟弟一塊住,母親的土地雖以均分,但只有一部分自留地錢留為己用,剩下的錢則彌補對小兒子的虧欠。于是,一場家庭矛盾頃刻爆發,迄今為止,兩個家庭真正屬于帶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,老死不相往來。
按理說,在父母心目中,手心手臂都是肉。
父母年輕的時候,雖然生活艱苦,但盡其所能為老大成家實屬正常;當弟弟成家時,父母年歲漸老,只有把剩下的一點余錢給小兒子作為彌補也實屬應該。
隨著自己年歲的增大,尤其是當親情淡薄的時候,一點利益成為他們鷸蚌相爭的理由,親情之間遠香近臭的道理誰都懂,如果是摻雜著利益的往來,姊妹之間平常最好要少走動,從而免得兩人之間因為利益而產生隔閡。
02、模糊了邊界
兄弟姐妹之間,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,各自有各自的愛好,不要打著「我是為你好」的幌子自作聰明地侵犯別人的邊界,有的只能是向他提出中肯的建議,那是對別人的尊重,否則就會適得其反。
姚晨主演的《都挺好》裡面的劇情曾引起了人們許多的爭議。
在裡面的劇情中,不但親子界限感模糊,就連兄弟姐妹之間的界限感也不明朗。當姚晨飾演的蘇明玉被二哥打完之後,這種親情綁架,缺乏界限感更是在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。被打后的蘇明玉,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打人是不對,但你們畢竟是一家人,那個人就是你親二哥。
有道是:自古忠義難兩全,兩者相權取其輕。
我們中國人說話都遵守中庸之道,一邊批評二哥打人是不對;
一邊又使用道德綁架式的勸說請蘇明玉原諒二哥,如果不選擇原諒,那你也不對。但這種「都是一家人」也決不能成為二哥打「自己人」的理由!
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在于:自己看似發表了意見,但又似乎什麼也沒有說,頗有一些模稜兩可之嫌。說教者在人情關係上,兩者都不得罪,從而避免自己無端地捲入兩人之間的紛爭之中,只落個「和事佬」的名聲。
這種「有理三扁擔,無理扁擔三」的說法雖然不會引起兩人對自己的憎恨,但對于解決實際問題來說都是于事無補,沒有一點效果。
這種道德綁架式的方式時刻發生在兄弟姐妹或其他親人之間,如果你不幸遇上一個缺乏「界限感」的兄弟姐妹,兩人相互之間最好少走動,從而避免兩人因為近距離的接觸而引發出更多的矛盾,導致親情的迅速決裂。
03、相互攀比
有道是: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,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。
在原生家庭中,由于父母對子女的厚此薄彼,從而也成了兄弟姐妹引發矛盾的導火索。小時候,一方由于嫉妒心理,對得父母寵的另一方形成各種攀比,因此來達到心理的某種平衡;
然而得父母寵的一方所處的優勢,對失寵的另一方來說,會形成學業優勢和生活優勢等等全方位的碾壓,從而變得洋洋得意,這也是造成兄弟姐妹失和的主要原因。
在電視劇《小捨得》中,南儷和田雨嵐是一個重組家庭的一對姐妹。田雨嵐是龍建南的「小三」自帶的女兒。孫儷則是龍建南失婚前與老婆生的親閨女。
兩人雖然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,可是她們從小就在一個家庭中長大,也等同于親生的兩個姊妹了。
但田雨嵐受原生家庭的影響,心中沒有安全感,為了得到「父親」南建龍的認可,來彌補其精神方面的匱乏感,便處處和南儷爭鋒相對,企圖獲得「鵲巢鳩占」的權利。
兩人從小不光是相互比學習,比能力;長大結婚生子后,兩人都有不錯的歸宿,可是每一次回到家中,在飯桌上還是一定要針鋒相對的。
比完了自己這一代,接下來再拿自己的兒女進行一次又一次下一代的比拼。田雨嵐為了使自己下一代絕對勝出,便不惜一切代價為學習中的兒子找關係、找資源;
為了使眾人認可自己兒子的優秀,她竟然要求兒子當眾背誦圓周率後面幾十位數字。相形見絀之下,本來很佛系的南儷也逐漸「田雨嵐」化了,從而導致她們下一代也形成了一種惡性的競爭……有道是:人比人,氣死人。
負能量是可以傳染的。兄弟姐妹之間,每個人由于自身學歷、思想、能力等差異,繼而決定各人人生道路的不同,從而進一步造成了各自貧富的不均,最終導致了攀比現象的出現。
由于過度攀比,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由于嫉妒、自滿、自卑等不良情緒的出現,從而導致了原有僅剩的一段親情的分崩離析。
如果不幸遇上一個喜歡過度攀比的兄弟姐妹,那多見一面就不如少見一面了。
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
人到老了才發現,由于年少時兄弟姐妹再濃厚的親情也經受不住時間與利益的考驗。俗話說: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在幾十年滄桑巨變中,他們早已參透了世界唯一不變的真理,那就是「變」的真理,從而未雨綢繆,提前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。
在以往可有可無的親情對自己來說再也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前提下,于是便逐漸捨棄這份親情。所以走著走著,親情就淡了,再也沒有來往的必要了。所以人老了,兄弟姐妹之間走動的頻率就會慢慢減少了。
文章參考:騰訊新聞
人老了!「存款」留給兒女還是用來養老? 聰明的老人都懂得「多留一分退路」值得借鑒
紀伯倫說: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,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,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,卻非因你而來。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很難做到像詩中所寫的這麼灑脫,養兒育女,我們希望當我們老了孩子能夠孝順我們,希望我們老去的時候,孩子能夠多一點陪伴。
「養兒防老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,老一代人辛辛苦苦為兒女操心了半輩子,只想晚年能老有所依。誰想計劃趕不上變化,現在年輕人都口口聲聲要自由,沒有哪對小夫妻願意跟父母一起住,這讓老人們很懵。當年他們這一代人就跟父母同住孝順的,怎麼現在年輕人不願意了?面對既定事實,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就顯得刻不容緩。
在以前,老一輩會把自己的存款和退休金都交給年輕人,年輕人由此擔負起照顧老人後半生的責任,衣食起居自然要住在一起。可現在不同了,與老一輩住在一起的年輕夫婦並不多,尤其在城市裡,大多各過各的。老一輩人心裡難免犯嘀咕,久病床前無孝子,究竟要把存款留給孩子,還是用來養老?聰明的父母這樣做,值得學習。
存款給子女的父母:沒有安全感,要看子女臉色,但不孤獨
目前來說,這是大多數老人的選擇,雖然知道未來可能要看兒女臉色吃飯,但好過獨居的孤獨。人一旦年紀大了,怕的就是那點冷清,尤其另一半已經過世的,都寧願晚年看臉色,也好過無人搭理。
我表姨就是這麼做的,她家是獨生女,按理說,農村父母不該跟著女兒生活,但表姨早早就把儲蓄都給了女兒,到了晚年自然是跟著女兒,但是生活上難免會有不如意的時候,看女婿臉色度日也確實難受。
存款留著養老的父母:安全感充足,但很孤獨,還容易被騙
有些老人認為,反正年輕人有養老義務,不給他們存款也要照顧自己,索性一毛不拔,有錢才有安全感。卻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,沒有老一輩的經濟援助,就意味著他們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工作上,這樣才能維持基本生活。這樣,他們自然就分不出更多時間給老一輩了。
此外,老人手中的巨額存款也會吸引來眾多騙子,這些人利用老人孤獨的心理,專門熱情忽悠老一輩買保健品,老人覺得對方很熱情,就容易上當。
聰明的父母這樣做:一半存款給年輕人,一半自己養老
基于現在年輕人的獨立理念,老一輩人不得不多留一分退路,聰明的父母就會這樣做,既援助了子女,也給自己晚年加了一層保障。畢竟誰也不能保證兒女永遠孝順,萬一被嫌棄了,老人還有存款在,好歹能進好點的養老院,也算是兩全其美了。
最後,你晚年打算如何養老呢?快把方法說出來給大家提個建議吧!
via